陕西:让茶文物活起来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陕西:让茶文物活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陕西产茶历史悠久,汉阳陵出土茶叶、法门寺皇家茶器和保存在陕西省档案馆的紫阳贡茶信票,被茶行业公认为是代表陕西茶文化历史的三张名片。近年来,陕西茶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品质、效益、品牌建设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提升,全省现有茶叶企业1100余家,从事茶产业的人员超过200万人。那么,在陕茶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陕茶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历史资源,让陕茶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为产品背书,为产业赋能呢?陕西茶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千年古茶重焕生机

秦汉古茶——出土于西汉第4任皇帝刘启汉景帝阳陵。在汉景帝帝陵随葬品中发现的2150年前的茶叶,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根据文物和茶叶专家科学考证推断,“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来自陕西安康。

安康茶始于西周、盛于唐宋、名扬古今,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安康是中国最早生产贡茶、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和全国其它茶区相比,陕茶历史文化优势明显,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陕西茶人永恒的课题。比如,安康平利秦汉古茶的开发和利用,就很好地将文化和产业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郭建军说。

2017年安康市政府组织汉阳陵博物院、平利县政府和民营茶饮企业共同成立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技支撑下,采用平利县境内高海拔原生态富硒茶鲜叶为原料,经自然萎凋、精准控酶、机械压制等工艺环节,研发生产出了既保持古茶原有基本工艺,又符合现代人口感习惯的新秦汉古茶系列产品。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邓余良对记者说:“我们受平利县政府的委托,秉承复古、创新与时尚的理念,采用平利当地群体种、高海拔的原料,利用自然萎凋、干燥、控酶、增压等工艺过程研发而成,这个茶可以长期保存。”

让茶文物活起来,就要让茶文物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汉阳陵博物馆的展览,到秦汉古茶的开发,从地方政府,到科研机构,再到茶企,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款茶叶产品的诞生,更看到了陕西茶人的守正创新,巧抓机遇,以及对市场的精准把握。秦汉古茶的开发是平利县茶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开发秦汉古茶不仅可以解决茶叶长期保存的难题,还能实现茶叶原料的全面利用和产量、产值的大幅提升,从而带动平利茶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该款茶叶已经注册了“安康秦汉古茶”的产品品牌,开发出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系列16款产品,成为陕西茶产业对外宣传与交流一张靓丽的名片,借着安康打造“丝茶同源”的战略目标,秦汉古茶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盛世茶宴再现舞台

1987年,重修法门寺塔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唐代的地宫,出土大量的国宝级文物,包括佛骨舍利、秘色瓷、丝织品、琉璃器和金银器等。其中嘞钮摩羯纹三足佳盐台,鎏金鸿雁纹茶槽子,鎏金团花银轴,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坐茶罗子等十一种,十二件金银器最终归纳为皇家茶器具,为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全、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器具。它们是宫廷造办机构“文思院”打造的御用茶器,体现了唐朝宫廷茶宴的礼仪规范,华贵精巧,世所罕见。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古茶器具研究院执行院长、观汉雅集艺术馆创始人王苗为推广中国传统唐茶文化,与法门寺博物馆团队经过十年研究,成功复制唐代皇家御用金银茶器、秘色瓷器、琉璃茶器、滑石茶器、缁素茶器等,并复原“大唐皇家茶宴”场景,器具,服装,妆造,及煎茶流程,展现了我国唐代茶文化研究的成果。

1999年,西安市西稍门老机场考古挖掘出土唐代外黑内白茶器具多件,原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结合唐长安城多处考古发现的同类文物,经多年研究发现证实其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醴泉寺僧人专用茶器具,从而揭开了唐代僧人茶礼的面纱。2012年,国际茶文化论坛在法门寺召开,缁素茶器具考古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发布,姜捷馆长、王苗先生及其研复团队成功复制的缁素茶器具让大家了解到繁华之外的另一个大唐。

茶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宣传茶文化,推广茶产品的使命。目前,《大唐皇家茶宴》以及《唐长安·淄素禅茶》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茶艺大赛中斩获金奖,并走出省门,登上更加宽阔的舞台。其中,《大唐皇家茶宴》已经在全国演出30余场,成为人们了解唐代茶礼习俗和规范的载体和展示陕茶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正如王苗先生所言,编排一个走向世界的茶艺,要充分体现三点:第一是要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第二要响应国家所号召的“让文物活起来”,法门寺出土的茶器具,就活在了这两套茶艺中;第三、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一定要做好文化先行,有了优秀的作品,文化才能传播得更加广泛。

民歌唱响紫阳千年贡茶史

紫阳茶自唐宋至清,作为贡茶乃一脉相传。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抢救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时,发现了“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两张“信票”,一份出自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八日,一份出自于光绪九年(1883)正月二十九日。

“信票”又称作“宪票”,系清代衙门专用公函,用于向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与牌文相似。其中,光绪三年的“信票”反映了陕西省紫阳知县唐青甫差遣衙役办理贡茶的事宜。该“信票”用上等的构皮纸印制,有浅蓝色边框,有紫阳县衙大印。系手写石印,许多字并非繁体,而是随俗从简。文件中的“觔”即简化字“斤”,清代一斤为596克,约为今之1斤2两。进贡的“分茶”指春分茶,春分在阳历3月23日左右,比采清明茶提早半个月。

今年5月,陕西省委宣传部发文,决定从各地报送的文艺作品中精选24件作品为2021年度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由紫阳县委宣传部选送、以紫阳贡茶历史为背景的茶歌舞台剧剧本《郎在对门唱山歌》(现改名《贡茶传奇》)榜上有名,成功入选。

茶歌舞台剧《贡茶传奇》,演绎了一千多年前紫阳贡茶诞生的历史和一个在当地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2012年我到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以来,有一件在县委宣传部任部长时打算做的事情一直挂在心上,就是打造一台融茶融歌、好看好听的情景(实景)剧,讲述千年古老传说、演唱千年紫阳民歌,展现千年紫阳贡茶历史,让来紫阳的游客在紫阳留得住,让紫阳继《郎在对门唱山歌》实名制电影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五项大奖后,再一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紫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舞台剧《贡茶传奇》剧本作者张教志对记者说。

2020年初,张教志开始创作该剧,在创作上他着力突出五个特点:一是好看。以紫阳县茶山茶园的自然景色为舞台,加上LED和声光电的现代科技辅助,有一定的震撼力;二是好听。精选了经典、优秀的紫阳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有汉调二簧、小调、号子、花鼓子、无伴奏对唱等类型和形式,旋律优美,回味幽长;三是完整。以紫阳贡茶的历史传说统领全剧,歌舞合情合理切入,用画外音讲述,使故事情节完整;四是新颖。旋转的观众席座椅、绚丽的舞美等精巧构思,配以雷电雨雾的氛围营造,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五是精炼。结合游客的观赏习惯,整个剧目控制在45分钟以内,使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受到艺术的熏陶,避免了观赏的乏倦和懈怠。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文旅兴县的发展战略,茶歌实景(舞台)剧《贡茶传奇》剧本就是落实紫阳文旅兴县,打造紫阳文旅结合的定制作品。通过实景(舞台)剧把紫阳茶文化和民歌文化形象地植入到游客心中,使游客在观赏中领悟到紫阳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陕西的茶文物,不光是陈列在博物馆里,从茶产品研发创新,茶艺的展现,再到茶专著、舞台剧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创作,陕西茶文物,正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活起来”,并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在今年5月21日“国际茶日”安康平利分会场活动中,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在致辞中说:“2100年前,中国的茶叶从陕西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大茶产业,提升茶品质,弘扬茶文化。将陕茶这一杯穿越千年的老茶打造好,使其更富生机活力,愈加历久弥香。”

让茶文物活起来,通过文化创意和文化背书,陕茶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文化优势与产业优势,文化自信与产业自信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补益,这对“把陕西茶产业打造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致富茶’、人民健康的‘保健茶’、文明互鉴的‘文化茶’、世界大同的‘友谊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陕西茶产业“追赶超越”,提供了不竭动力。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